1.2加強消毒和隔離
春季是疾病多發季節,注意疾病預防,減少場區內外人員、車輛流動。適當調整消毒程序,增加消毒頻率,尤其是場區的消毒。舍區消毒選擇低毒高效消毒液,1~2次/周,場區1~2次/月。減少人員流動。規模豬場應采取內部員工集中休假并回場隔離,場區外轉豬車、運料車進行場區需要嚴格有效消毒。
1.3注意防寒保暖和通風換氣
春季是冷熱過渡期,冬季為了保暖,豬舍大門和窗戶等通風口封閉,經過1個冬季,舍內空氣質量差、溫度大,急需改善。但春季氣溫不穩定,需根據當地白天氣候狀況,適度開放通風口,改善舍內環境,減輕豬群負荷,減少呼吸道疾病的發生。一般在中午較暖和時,打開門窗換氣較為適宜。
2夏季管理
2.1防暑降溫
防暑降溫是夏季管理的重中之重,豬只本身汗腺不發達,對溫度耐受力差,所以熱應激對豬群的危害大,容易引起日射病,通風口24 h開放,白天氣溫高的時段,有條件可采取強制通風,安裝降溫設備(如降溫濕簾),簡單降溫就是定期用水沖洗圈舍。此外,要保證充足飲水,很多豬場都是飲水器自由式飲水,要經過檢查水管和水龍頭有無損壞,損壞要及時維修,確保供水系統正常。
在哺乳期內保證母豬的飲水至關重要。在熱環境和限位欄的條件下,母豬的活動減少,會導致飲水量的減少。飲水減少的后果之一是糞便中的干物質增加,引起便秘,導致母豬患子宮炎、乳腺炎、無乳綜合癥,哺乳量下降。母豬若從飲水器中飲水,供水1.5 L/min,如果供水不足,可在夏季中午將水槽加滿水。在實際生產中,哺乳母豬除使用濕抖料外,在每次飼喂后,飼槽內都要注滿水,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母豬采食量和產奶量,減少母豬產后失重。
根據豬場經濟條件和種豬價值,也可安裝畜禽水簾式降溫系統(如降溫濕簾)或空調。
2.2降低豬群飼養密度,加強通風
合理降低飼養密度,是夏季健康養豬行之有效的措施。這是因為適當增加豬只的生存空間,將有利于降低熱效應,更有利于豬只的休息、活動、采食。保育階段豬只密度在秋冬豬床飼養量基礎上減少2頭為宜,育成階段應根據體重適當調整飼養密度。50 kg以下1.1~1.3頭